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26 点击次数:110
民间一直流传着"郭嘉在世时,诸葛亮就不出山"的说法。虽然没人知道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,但它已经成为人们对比郭嘉和诸葛亮才能时最常提到的一个观点。
这也能看出郭嘉确实聪明过人,连诸葛亮都对他很提防。不过要说他俩谁才是三国最厉害的军师,我们可以参考下毛主席的看法。
说到《三国演义》里最聪明的人,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诸葛亮。特别是他七次抓住孟获又放走、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些故事,更让诸葛亮成了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。
《三国演义》开篇部分确实无可挑剔。尤其是诸葛亮隐居草庐时,就能写出《隆中对》这样精辟的天下大势分析,这种远见卓识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。
后来毛主席评价诸葛亮时,指出他在后期犯了不少失误。比如第一次北伐时,诸葛亮用人不当,让马谡守街亭结果丢了要地,整个蜀军被打得大败,这完全是诸葛亮自己的责任。
很多人不明白,明明是马谡没守住街亭,为啥要怪诸葛亮。关键在于街亭这个地方对蜀军太重要了,是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,诸葛亮完全可以自己去守。
诸葛亮让马谡挑大梁这个决定确实欠考虑。培养新人可以慢慢来,但重要关头还是得亲自出马才稳妥。
如果街亭没丢,趁着魏军主力被拖在东线,诸葛亮就能抓住机会猛攻。这样就算不能一口气灭掉魏国,至少也能重创魏国实力,为下次北伐打下更好的基础。
另外,诸葛亮这次看错人之后,做事就特别小心了。不管大事小事,他都自己动手处理。作为主帅,把自己累得够呛,不知道劳逸结合,这点确实值得诸葛亮好好想想。
老话说被蛇咬过的人连草绳都害怕,可诸葛亮作为蜀国的顶梁柱,别人都能垮,就他必须撑着。听起来很残酷,但这就是扛大梁的宿命。
诸葛亮没看透这个关键点,加上司马懿死活不肯应战,北伐失败就成了必然。其实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突袭计划值得一试,但诸葛亮过于求稳,反而让蜀国错失良机。
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其实挺客观的,并非全是批评。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,那种"打仗不如收服人心"的策略,就特别受主席赞赏。
一场胜仗就让蜀国南部彻底安定,再也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。这种收服民心的做法,毛主席特别认可。
再看郭嘉这个人,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其实挺正面的,经常夸他。
郭嘉最厉害的地方,就是能自己判断哪里更适合发展。他原本在袁绍手下做事,但很快就发现袁绍这个人眼高手低,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。
第二件事发生在袁绍北上攻打公孙瓒时,郭嘉向曹操提议趁机东进攻打吕布。当曹军连续三次获胜后,大部分谋士和将领都主张撤军,但郭嘉坚持主张应该乘胜追击、速战速决。最终曹操采纳他的建议,成功活捉了吕布。
郭嘉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略建议,其实展现了他过人的战略眼光和随机应变的本事。你想,要是曹操当时没听郭嘉的话,后面哪还有机会跟袁绍在官渡打那场关键战役?
第三点,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全程对各方势力的精准判断,真正展现了"坐在军营里谋划,就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败"的军事才能。
孙策准备北上攻打许都时,郭嘉分析说:孙策这人年轻气盛目中无人,还杀害了不少忠心耿耿的能人异士,肯定会被刺客暗杀。
刘备投奔曹操时,郭嘉给曹操出主意说:不如打着招揽人才的旗号,这样既能提升您的威望,又能防止刘备带兵离开。
要是曹操当时采纳了这个计策,刘备在三国时期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。当时曹操正忙着对付袁绍,南边的刘表又蠢蠢欲动,搞得他手底下的谋士们都慌得不行。
郭嘉分析说,刘表这人只会空谈,嘴上说得热闹实际没啥行动。凭借这些精准的判断,曹操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,成为一方霸主。
毛主席曾说过,要是没有郭嘉给曹操出谋划策,就算曹操最后能拿下北方,也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。这么看来,单论出主意的本事,郭嘉和诸葛亮其实旗鼓相当。
可惜的是,一个人因为生病去世,让人感到惋惜;另一个人拼尽全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,却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毕生理想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,大家看法各异,关于谁是最厉害的谋士这个问题,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。